中新社北京3月5日电 (陈溯 夏宾 王涛)5日提请全国人代会审议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,2023年粮食产量保持在1.3万亿斤以上。这是继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粮食产量目标以来,中国连续第三年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粮食产量目标,布局14亿人的“饭碗”大事。
3月5日,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。中新社记者 盛佳鹏 摄
中国为何近年来持续提出粮食产量目标?如何实现这一目标?这一目标的提出对世界粮食格局有何意义?
“粮食安全是‘国之大者’。”全国政协委员、中国工程院院士、中国农业科学院原副院长万建民向中新社记者表示,政府工作报告再次明确粮食产量,体现了国家对粮食安全的重视,给粮食产量设定预期目标,一方面可以引导农业工作,另一方面也可以根据粮食消费量,来判断了解国家粮食安全的基本情况。
全国政协委员、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杜志雄表示,近年来,国际环境发生变化,国际农产品价格剧烈波动,供应链变得不稳定。从中国国内看,随着中国居民生活水平提升,对粮食和粮食转化的肉蛋奶需求增加,农产品消费升级,直接粮食消费和间接粮食消费都在上升。在这样的背景之下,中国提出产量目标,有助于更好实现国家粮食安全。
“此外,粮价是万价之基,确定粮食产量目标,也是向市场传递一种积极信号,有助于树立市场对粮食生产的信心,促进粮价稳定,进而有助于促进中国物价总水平稳定。”杜志雄说。
资料图:收割机正在稻田作业。 闵勇 摄
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研究员姜文来表示,将粮食产量目标加入政府工作报告,使粮食安全具有了“量”的概念,有利于粮食生产部门更加明确目标,对于稳定粮食生产具有重要意义。
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,2022年,中国粮食产量达到13731亿斤,连续8年超1.3万亿斤。中国人的“饭碗”牢牢端在自己手中。但是,作为一个人口大国,中国面临着地少人多的基本国情,从中长期看,提高粮食安全保障水平都是一项重要课题。
对于如何端牢“饭碗”,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中央一号文件提出,中国将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。政府工作报告也再次提出这一行动,这意味着中国已经开始向1.4万亿斤产量的新台阶迈进。
姜文来表示,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,关键要打好耕地和种业两张牌,要进一步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,提高耕地质量,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,提高农业科技和机械化水平,打好“种业翻身仗”,进一步提高粮食单产。此外,还要通过支持政策,调动种粮主体的积极性。
资料图:收割小麦。(无人机照片)中新社记者 泱波 摄
“作为全球第一人口大国,中国把自身粮食安全问题解决好,就是对全球粮食安全的贡献。”全国政协委员、河南工程学院校长李利英表示,中国用全球9%的耕地、6%的淡水资源生产的粮食,养活了近20%的人口。截至2022年,中国谷物自给率超过95%,人均占有粮食远远超过国际人均400公斤的平均水平。
杜志雄表示,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发布的《2022年全球粮食危机报告》显示,2021年全球受饥饿影响人数约8.28亿人,占世界人口的9.8%。中国明确1.3万亿斤以上的粮食产量目标,意味着中国始终通过自身努力,确保粮食自给能力,减少对世界粮食市场的依赖,这对整个人类的粮食安全来说,都是很大的贡献。(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