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当前的位置:  临安史志网—>民俗风情
 
 
 
第四章 生产习俗
发布时间:2020-05-25

第一节 农事

谢种神

境西部一带大年三十下午,每户男当家要带贡献、香纸、爆竹,到田里祭拜“种神”,感谢当年丰收,希望来年风调雨顺,收成更好。祭拜时女人回避。

育秧

清明前后选晴天撒谷籽。旧俗于撒谷种前,祭祀土地神、五谷神。在盛谷种的箩筐上插柳条或桃枝,以驱邪保苗。在秧田进水口插荆条,以防害虫伤苗。撒谷子时忌说“水氽”“干煞”“虫吃”“发瘟”等不吉利话。

插秧

立夏前后拔秧,俗称“开秧门”。旧俗要在秧田边田塍上祭祀秧田菩萨,主人帮工依次焚香点烛,跪拜秧田菩萨,祈求好年成,仪式结束后才开秧门。又有谚“开秧门关屄门”,节制房事以示敬。该日,还要办种田酒宴请帮工,撩大师傅(种田能手)、牧童坐上座。插秧时,秧把均匀抛入田中,称“打秧”,不能将秧把甩人身上,因秧与“殃”谐音,以免遭殃。秧苗忌手手相传,以防患“秧疯”。在大田正中插第一茬的称“拔栽”,起准绳和带头作用。插至田头,多余之秧成把插于田角,称“多秧”,谐音多粮,并可作补苗用。点心吃“粽果”,谐音种果。种田结束叫“关秧门”。此俗沿袭至今。

保稻熟

农历七月半前选一晴天,事先扎好草船,中置诸神像并插红旗。挂帐,每幅帐上写“祭兵”“迎神”“保苗”“嫁接”“遣驱”“法事”等。请道士多人主持,和村民一起完成接神、引兵、召将、祭兵、游船、讨、安慰、开大旗等程式。“召将”为请“太岁”“五圣”“城隍”“土地”等,其中“土地”往往见怪,称“赖土地”。“祭兵”为焚香祭拜各路兵马。“游船”为保熟仪式的核心内容,抬稻草扎成的大船,敲锣打鼓,逐村巡行田畈。“讨”即求问吉凶,游船回来在庙前各路兵、神、菩萨处“讨”。以两个半块四五寸长形似水牛角的竹根,由道士合在手心,口中念祷词,然后双手松开让竹根落下地,两半平面朝下,为阴,不吉利;两半平面朝上,为阳,中平;一阴一阳,大吉大利,为菩萨同意,叫“放”或“胜”。菩萨不放,道士得重新扔一次,每扔一次,所念之词都应不同。直至“放”“胜”。“安慰”,即请菩萨安心帮助做好法事。“开大旗”为仪式中的压台戏。一根粗竹撑面大红纸旗,竹顶插上粗重柏枝,壮汉数名轮流举着满场跪走,每人跪走1~2圈,锣鼓急点,爆竹齐鸣,众人“号——号——”呐喊。数圈后,众人开始抢撕大旗,撕到者为吉利。直到大红纸旗撕完,活动结束。该俗50年代后淡出。

烧田丘

每年农历七月十五举行。事先将三荤三素斋供用桑叶包成小包,携纸、银锭、锡箔到自家田塍、田角,摆上斋供,焚烧银锭。该俗50年代后淡出。

吆牛

临安一带:向前,“嗨起”;后退,“缩缩拉";左弯,“留留留”;右弯,“牵牵牵”;停下,“哗哗”。

昌化带:向前,“嗨”;停下,“哗”;右弯,“配了”;左弯扶犁人左向拉牛鼻绳。教小牛耕田时,旁人不能取笑,以免小牛害羞不肯学。

尝新

旧时稻麦登场,有尝新之俗。将刚收获的稻麦加工为米饭与麦面,先祭祀天庭菩萨、五谷神、灶神及祖先,后按辈分依次品尝。湍口、洪岭一带的馒头节源于此。

护林

旧时庙产树、阳基树、风景树、坟头树、水口树等都禁止砍伐。清时,东门头一农夫偷伐钱王陵太庙山松树,被判坐牢七年。天目山僧众保护柳杉林,终成今之参天古木。1958年和“文化大革命”中,古树名木砍毁严重。20世纪末,市政府禁止山林烧炭,建森林派出所,浙皖边界山区成立两省联防队,乡镇村设护林防火组织,森林得到有效保护。

掏冬笋

立冬过后上山掏冬笋。笋锄为二寸阔,柄为尺长。山农根据经验,观察毛竹年龄、茁壮程度、土壤深浅、肥瘠程度及竹鞭走向确定开挖地方。叶片翠绿稍带黄的,笋大而多。叶片乌黑成簇的,山农称“木竹”,笋小而少。判断竹鞭方向,竹篰头弯,竹鞭朝弯方向伸展;竹篰头直,竹鞭朝第一枝竹桠的方向伸展。鞭老、鞭丝旺盛、鞭芽粗壮的长笋,鞭嫩、芽短瘦而细的不长笋。

伐木

旧时山民上山伐木锯板,要到山神庙祭拜山神,以求保佑平安。伐木时用墨斗在树干上弹三根墨线,防止作崇。小孩不能近前,以防“煞气”。树将倒时,砍树者要脱下衣服抛向将倒的方向。锯板时言笑视为对山神不敬。

砍柴

旧时半数山民无山,烧饭毛柴可到别人山上采伐,砍柴时须“三尺两头养”,不能挨片砍光,集体山也遵循这一规矩。90年代后农村普及煤气,烧柴渐少。

烧白炭

在山里挖一倒梨形的坑即为炭窑,直立装满直径8公分以下,长1.5至2尺的杂柴,上面盖上泥土,后面开一出气孔。前面开门点火使窑内杂木自燃,数日后冒出的烟由黑转青,且很淡时,把火门和出气孔堵死。冷却数天开膛取炭。旧时挖窑基和装柴点火前要祭祀山神祈祷平安。

打山核桃

昌化、昌北盛产山核桃。旧时白露才能开打,有农谚“白露打山核”,如有人提前,村人会“夺杆”。开打前必须祭祀山神土地,开打第一棵树,要对树拜三拜,祈求平安。上蒸笼时要请灶司菩萨。煮熟后第一碗要请祖先。打山核桃者必须提前几天“忌房”,上树时需缚宽麻布腰带。树上树下的人不准讲话,打的只管打,拾的只管拾,如小孩讲话,大人会用树叶将他其嘴巴闷牢,意为“不作数”。50年代后祭祀山神土地之俗淡出,但仍有村民在家中焚香点烛祈祷平安。

采鸡血石

旧俗采鸡血石前要到就近山神土地庙去跪拜,祈求神灵保佑,传能开到上好鸡血石。矿区并有“神鹰崇拜”。矿区有红硐岩,有老鹰成双作对出没。每逢啼鸣,往往有优质鸡血石出现,石农将其视为“神鹰”而顶礼膜拜。昔年一夏日,红硐岩老鹰彻夜鸣叫,果然在“老坑”采到鸡血石,其中最大一块有五百多斤,十分罕见。采石者以为是神鹰恩赐,纷纷跪地祈祷。运石路上,坡陡路滑,大石滚落山,山下众多山民和牲畜竟无有一伤,村民请道士为神鹰做三日三夜道场。


第二节 饲养狩猎

养牛

牛为境内农家之宝。冬至后的数九寒天要为耕牛添饲料、饮热水保暖,防止耕牛死亡。清明后开始放牧,称“放青”。旧时放青的头日牧童在牛角缠红丝棉,以求吉利,并要给牛饲红糖、饮老酒。农忙时要给牛喝黄酒,吃牛人参(青木香),喝米粥,以补气力。过年要给牛吃“年饭”,添加黄豆六谷等精饲料,还要焚香拜牛栏菩萨。买耕牛者,以肩背大雨伞作标识,若伞柄朝上,以示夜宿主人家。成交后由卖家将牛牵出牛栏,买者不得上栏牵牛。付款时要单独给牧童红包,称“牛绳包”,否则卖家会说“卖牛不卖绳”,买家无法牵牛。旧时境内百姓不吃死去的牛,而将死牛抬至山中安葬。

养猪

境内农家主要副业,有谚“农家不养猪,穷得不得知”。旧时,建猪舍要请泥水木匠到舍中吃点心,食者要将点心吃光,讨一个今后猪“草口好”的彩头。昌化一带买来仔猪在家复秤,要用吹火筒抬,预兆仔猪像吹气的皮球一样长得快。称毕将秤砣往外捋出头,预兆今后猪大得称不下,再将仔猪原猪圈带来的少量栏草(俗称“牛斤草”)放入现猪圈。仔猪入圈时,主妇要连呼“恬乍……”。腊月初开始,农家杀年猪,匠人捅刀放血时,主妇点燃三炷香和纸元宝,口中呼“绕尼……”,同时取半碗热血,泼在猪圈栅上,插香烧纸。完后请亲朋好友聚餐,称“吃杀猪顿”。

养蚕

旧时境内养蚕人家很多,传腊月十二为蚕花娘娘生日,蚕农循俗祭祀。元宵节舞龙时,蚕妇会去摸龙须、龙鳞,谓“抢蚕花”。养蚕时,蚕室门首挂红布辟邪。蚕室忌生人出入,忌喧哗,要称蚕为“蚕宝宝”。蚕室要讲究卫生,忌敲击门窗,忌讲不吉利话。蚕妇要穿戴整齐,这样会使茧子洁白优质。

抲石鸡

石鸡即石蛙。旧时进山抲石鸡要向山神庙祝祷,祈求平安。抲石鸡须在晚上,打火把或电筒、矿灯沿溪涧前行。捉到第一只石鸡时,要将它一条腿掰断放掉,然后一直上前捕捉。如又碰到这只断腿石鸡必须即刻停止,循原路返回。在大山深处有时会“鬼迷头”,在原地打转,找不到出路,山民会给自己脸上打两个巴掌,或当即撒尿,或将食指咬破出血,以驱邪解脱,寻到原路。

狩猎

打猎前要拜猎神,有多种仪式:或上山选一大树,将事先用木头雕制的土枪、猎犬用红丝条束在树上,或用木板画成山神,或雕一猎神菩萨放在家中堂后窗台上,然后焚香祭拜。有的去喜欢骂人的山民家偷一公鸡,杀鸡敬猎神后,再上山打猎。如打到大的野物,要送内脏给该户。有到山神庙焚香祭拜并供猪头,口中念词:“山公山婆、山神菩萨在上,保佑我进山有获,平安而归。”如猎到野猪,须到庙上香还愿。敬山神时不放火炮,免得惊动其他八方神仙。

山区都种黄豆、玉米、番薯,为防野猪啃吃,旧时每年初秋自行组成狩猎队,队中推一位猎手为头首。上山后由经验丰富者去寻野猪脚印,如发现野猪,由头首分配,谁是头靶,谁是二靶等,叫“站靶头”。哄赶野猪的称“赶道”,以掷石、敲竹惊吓野猪“出蓬”。赶道者发现野猪,会大声传喊提醒守靶者。狩猎其他野物,由猎手引犬赶出,并喊叫或吹牛角号通知枪手。首先击中野猪者称“头铳”,可得猪肚及其他内脏、两只猪脚、股份肉,再加全猪10%的肉。头铳打中未死,被第二枪击毙,头铳只得两只猪脚和股份肉,二铳得内脏、股份肉和全猪10%的肉。赶道的得两只脚加股份肉。参加打猎的每人都能得到一份肉。如打到大野猪,全村每户可得一份野猪肉。狩猎队到任何一座山棚,山棚主人都会免费提供吃住。

高山禁忌

在高山劳动,要少讲话,尤其禁忌讲不吉利话,见到蛇也不能喊,禁忌相互直呼其名,避说虎、豹、蛇、妖等词语。用“哦霍,哦霍”声招呼同伴,用暗语“草鞋翻身喽”提示准备回家。


第三节 桥渡航

境内以木桥和小石桥居多。木桥两头垒桥墩,松树支架,上搁桥板,铁链相串,遇洪水不被冲走,今留存极少。石桥有拱桥和梁桥。旧时石桥多为捐资而建,尤其大桥,需先建桥会,到各处募捐,百姓视建桥为善举,一般少则几斗几升粮食,多则几十上百银钱。择吉日举行仪式,祭祀水神,后开工。竣工后也要举行圆桥仪式,竖功德碑。旧时建石桥,桥上要刻蜈蚣等物以镇蛟护桥,桥头多竖经幢等。

渡船

境内造船历史久远,至80年代中期消失。渡船用山中坚韧木材打造,如鞋形,中可坐人。旧时打造渡船要选日子,不能与船主生辰八字犯冲。开凿前要祭拜天地神灵。香烛烧去大半时,船主要烧念有经的锡箔,放六个爆竹,以示“六六大顺”。船打造完毕,要祭河神。祭祀用三素三荤、六盘糕点、两盘馒头、两支红烛、三生香,面河方向摆八仙桌。船主要亲手放三只爆竹,欢迎河神驾临,祈求河神保佑。还要办丰盛的下河酒,邀请亲朋帮工,宴席上的鱼禁忌翻身。旧时苕溪、天目溪、昌化溪上少桥,溪岸多设渡口,有摆渡船夫,送客来往两岸间。大船可载20至30人,小船可载近10人。船夫有义工,也有收取渡费者。随河床升高、桥梁建造等原因,70年代后渡船已渐渐匿迹,今水库中多为游船。

货船

旧时昌化江货船运输繁忙,延续到70年代。航道从龙岗手wa司起,到昌化、河桥、乐平、桐庐入钱塘江到杭州。河桥是大码头,船只停泊河桥白下,多时有几十只。抗日战争前河桥江上有歌妓卖唱的花船。船载货物主要为木头、山核桃、木炭、箬壳、砩石,运到杭州出售。在开船前,船工要买一刀肉或一个猪头煮熟了到船埠头祭祀,也有在船头祭,或在家祭。肉或猪头煮熟了,将锅盖翻转,上面平放一双筷子、一把菜刀,意为“快到”目的地。头篙撑出,如岸上有人呼叫搭船,船工不会理睬,称“发篙不回头,回头触霉头”。船工如看到有人淹水,会伸篙去救,称“救死不救伤”。船在河桥要祭柯老相公,船过青山殿,要祭张天师。50年代后,昌化溪、天目溪水路消失,新辟青山航道以船运载货物。

河桥船运业主要经营:将安徽、淳安,昌化地区的“三宝”(笋干、茶叶、山核桃)、“红”(萸肉)“白”(蚕丝)“黑”(木炭)以及箬皮等土特产顺水运往桐庐、富阳、杭州等地销售,再购进盐、布料、药材、海鲜及日杂百货,逆水背纤运回河桥老街各大小商号,每艘船顺水可载货物4~5吨,逆水减半。船工多数是温州、丽水、青田人,他们代代以撑船为生,以船为家。撑船辛苦而危险,顺水从河桥到大柳滩数十里。处处是暗礁险滩,常有触礁沉船事故。行船前,要做“顺风”。船行至大柳滩,船工们要到鱼潭老相公庙里祭拜,祈求一路平安,逆水回返,要背纤、拉绳,汗流浃背,肩、足磨出血泡,步履维艰。待船至杨家埠头停泊,船工们方可在茶馆歇息聊天,上馆子吃大块肉。船工们有句口头禅:“冻大腿,吃大块。”

木排与竹排

旧时有山农从山上砍下木材、毛竹放入苕溪、天目溪、昌化溪中,敲木钉以藤条相连,顺流至下游出卖,俗称“放排”。竹排则是一种较为简单的交通工具,用多根毛竹串成,一头翘起,篙撑前行,一般可负载百千斤货物,也可载客。旧时东天目、青云一带有民谣《撑排号子》:“乌炭白柴送余杭,赚得铜钿换米粮;养儿养囡养爹娘,靠山靠水过辰光。”70年代后渐已消失,90年代后又兴起,演变成竹筏漂流等旅游项目。旧时木排与竹排的起走习俗也同于船。

桥渡路会

旧时民间多以村为单位,建立桥、渡、路会,推选村中有威望者担任会长。各会一般有众人捐赠的田、山为其资产,所得收入作为修桥补路资金,昌化镇朱穴村至今有一山名桥会山。各会一般都定在农历七月十五为义工日,修缮路亭桥渡等。此类组织一直保持至50年代末。

参拜水神

旧时农历七月十五,昌化溪畔村人要在河边搭棚,请道士做法事,男女老幼均要焚香,参拜水神。参拜仪式后,要放水灯和游船,祈求水道平安。

来源:    作者:    编辑:程玉兰
 
 

 

地址: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锦城街道职工之家18楼 电话:0571-63722160

中共杭州市临安区委党史研究室(杭州市临安区地方志研究室)版权所有

江南娱乐平台在线登录入口 (www.jamamix.com)制作维护

Baidu
ma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