阔滩,顾名思义,开阔的沙滩。阔滩位于临安区潜川镇中部。临安境内两支主要水流,在这里汇合,一支是昌化溪,一支是天目溪。双溪汇合,相当于两江口,每逢汛期,江水汤汤,水流汹涌,冲刷出了这相对辽阔的河床,而阔滩三面青山,河谷舒展,有潮平两岸阔之势,应是名至实归,当之无愧。 天目溪和昌化溪交集之处,两溪形如水流剪出的燕尾,合流以后,成为分水江之上游,江边骤然变阔,状如燕身。所以阔滩还有另外一个名字:燕尾滩。清光绪《於潜县志》载:“燕尾滩,在紫溪下流,最为险恶,操舟者病焉。” 原来,阔滩看上去水面开阔,河滩其实并不开阔,而是顽石频出,淤沙遍布,堰多阻障。同时,此河道为徽杭古道的水上延伸,徽州及两昌地区的山货、药材,於潜生产的天目窑品,可以通过这里运转,历为水陆交换之所,重货雇竹筏接运,筏户、舵工均于此讨生活。故而早先阔滩沿岸有船埠,商客往来於、昌者,必系舟楫于此,待水涨方能运船。由于阔滩一带航道阻塞,行船多有不便,阔滩又多了一个名字,叫做“搁滩”,经常有船和竹筏在这一带搁浅。 于是,一场针对阔滩淤塞治理的水利工程,在千年之前悄然展开。康熙、光绪《於潜县志》载:宋绍兴年间,县令邵文炳凿去铦利之石,其害遂息。经过水域治理,从此滩流开阔,搁滩变成阔滩。滩阔南北间距四五十丈,隔岸来往,皆用船渡。 因昌化溪和天目溪交合,阔滩一带水患严重,人亡筏毁的惨剧时而上演,因而也有了一个谐音,叫“哭滩”。1969年“七五”特大洪水冲毁沿溪之村庄,阔滩村的几个自然村,除了地势较高,且躲在一个山谷的倒水坞自然村得以幸存,其余都被冲毁。家园重建时,所有村民都迁至地势较高的沃子塘依山重建新村,而原来的村庄旧址,则成了十里沃野。 说到倒水坞,这里还有一个传说,张天师道陵,云游至此,以为是风水宝地,遂选择一个深幽的山谷定居下来。一日,他在阔滩附近的溪畔漫步,发现一庙宇,端坐其中的叫柯相公,是吴越国钱王麾下的水利官,因治理柳溪江(昌化溪河桥段)有功,老百姓建庙以奉。张天师不服,就与柯相公斗法,结果柯相公斗败,被赶出阔滩。张道陵将庙宇据为己有并改名天师宫。柯相公不服,将昌化溪上游大小石头化成野猪赶往下游,一直赶到阔滩,欲将张天师的饮用水弄脏。张天师宝剑一挥,从紫坊到阔滩的山边地里划出一条水沟,把下游紫坊的水倒引上来。这条倒流水沟有五里长,张天师哈哈大笑:吾不饮紫溪(昌化溪古称)水,汝又为之奈何?后人遂将该地名为“倒水坞”,沿用至今。传说故事,姑且一笑。 阔滩,一个字,就是阔。旧志载,紫水阔四五十丈,江面最阔处有260多米。早先,村里穷,江面宽,水文地理复杂,加上经济所困,造桥一直是一种奢望。村民出行,除了绕道上游的马山大桥和下游的乐平大桥,基本靠摆渡过往。 1991年匆促上马建成一座简易桥后,渡口撤销。但理想很丰满,现实很骨感,不到两年,阔滩桥即被洪水冲毁,村民只能再一次依靠摆渡出行。为保证安全,由交通局出资1.5万,四位艄公出资1万,购买了一艘铁壳船,客位20座。直至2007年12月24日,阔滩人期盼多年的由钢筋水泥筑成的阔滩大桥终于通车了,阔滩人从此告别绕道、摆渡的历史。 而今,阔滩村上游建起了英公水库和青山殿水库,再也没有了洪水之虞,村庄上山后,沿溪大量肥沃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平原,成了远近闻名的水果基地,盛产火龙果、草莓和樱桃等。阔滩村美丽的山水风光,也为这个古航道上的古老村落,带来了农旅一体化发展的崭新契机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