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下,疫情防控进入从“防”到“治”的新阶段。防疫政策转变后,防疫重心逐步从“防感染”转向“保健康、防重症”。如何更好地保障人民生命健康?如何进一步提高医疗水平?
今年两会,政协医药卫生界别建言献策,提交了《疫情防控新形势下统筹医疗资源 保障群众生命健康》的提案。医药卫生界别政协委员、提案撰写参与者陆旭军告诉记者,眼下无论是医疗机构还是百姓都还面临着需要努力解决的一些问题,主要表现为:病毒对群众健康的影响,返乡潮带来的感染风险可能增加。提案着眼医疗资源紧张,提出具体对策。
首先是人从哪里来?按照国务院标准,临安需储备约1500名医护人员。专业力量的培养不是一日之功,那么预备队伍从哪里来?提案建议打破医共体及公立、民营界限,从各级医院抽调医护,混编组队进驻定点医院,并把村医、个体医生纳入应急体系。针对护理队伍人员稀缺,建议调动退休护士队伍、培训志愿护理人员,扩大储备力量。
还有床位从哪里来?去年12月下旬,区第一人民医院、区第二人民医院(中医院)都出现“一床难求”的情况。陆旭军认为建立传染病预备医院已非常必要。建在哪呢?比较理想的是在区第一人民医院新院区感染楼基础上进行扩充。但新医院尚未投用,远水解不了近渴,她建议随时启用方舱,或征用民营医院床位开设特殊病区,大力发展互联网医疗和家庭病床。
防疫政策提出“防重症”,那么重症救治能力怎么提升?目前我区仅6个120急救站点,急救力量尚不足。陆旭军建议打破学科、专业、执业等界限,将公立医院、民营医院、个体医等全面纳入培训体系,组织重症救治轮训、考核,做到医护全员都能上岗。并建设独立急救指挥体系,实现20家卫生院急救站点、负压救护车全覆盖。
疫情从防向“治”转变,是一场综合战,需要动用集结各方资源。比如药品物资、特殊群体、健康服务、心理健康的保障,并非医疗机构本身能够解决。陆旭军说:“新阶段下,我们仍然需要统一部署指挥,持续保障群众生命健康。”